我嘅香港願景

居住正義,宜居之城
-
收回2600公頃荒廢農地起,建設100萬個公私營房屋
-
徹底分割公營和私營市場,遏制脱離居住用途的公營房屋炒賣行為
-
成立跨部門拓展專組,加快建設北都會,實行 「邊收地,邊規劃,邊發展」的土地開發新模式
告別職居分離,理順交通網絡
-
以 「職居並行,產住同區」 為規劃原則
-
理順北都會整體規劃,合理佈局宜居宜業的香港新中心
-
建設第二條新界北東西走廊,解決新田/粉嶺公路交通擠塞
-
延長北環線至荃灣荔景,拆解屯馬線負荷危機
-
普及隧道自動收費,改善塞車問題
-
推進東鐵綫買新車,增班次


人才是未來,機會在香港
政府主導興建和運營更多青年社區,免除青年上流後顧之憂
加大職業教育和STEM投入,投資香港年輕人未來
產業多元,投資未來
告別自由放任,以產業政策積極有為地規劃未來
振興香港製造,促進香港再工業化
引入和扶持高增值本地產業,創造更多優質就業機會
建全球人才庫儲備,投資香港持續競爭力, 找準大灣區定位


真問責,共承擔
-
重塑‧公務員文化:有承擔,拒卸膊,增強各級人員使命感
-
真‧問責‧KPI:改革公務員人事管理制度,建立績效考核和獎罰機制量化表現
-
透明政府‧坦誠相見: 細化、公開各項公共決策的出台過程和落實情況,定期匯總公布,方便公眾監察
-
在新界北推行關於社區設施「參與式預算」試點
多元之城,關愛之城
-
給予職場家長更多育兒支持政策,大幅度增加社區育兒中心和幼稚園全日班
-
增設無障礙設施,建設傷殘人士和銀齡人士友好社區
-
設立港鐵寵物車廂,提供更多動物友好空間。


健康之城 長壽之城
-
完善社區基層醫療體系,加强預防性醫療,降低公立醫院負荷
-
訂立目標,縮短公立醫院輪候時間
-
制定目標,縮短安老服務人手和宿位短缺
留存集體回憶 引領粵語文化
加強保育本地歷史建築及文化遺産
放寬本地市集的限制,推廣本地文化
舉辦粵語圈文化盛事,再現粵語文化輝煌


低碳經濟:問題不要留給下一代
强制垃圾分類,逐步走塑
存量建築綠色改造,提高能效
建立區域碳交易平台和亞洲綠色金融中心